主頁 > 裝修知識 > 良姜的功效與作用_良姜的種植技術(shù)_食用良姜的注意事項

良姜的功效與作用_良姜的種植技術(shù)_食用良姜的注意事項

時間:2024-08-06 13:55:59 瀏覽量:

1 良姜價格

  良姜喜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。其性喜高溫高濕的 環(huán)境,喜明亮的光照。但也耐半陰。生長適溫為15-30℃,越冬溫度為5℃左右。在疏松、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中生長較好。

  主治:脘腹冷痛,胃寒嘔吐,噯氣吞酸。具胃寒冷痛。芳香氣,有節(jié),節(jié)處有環(huán)形膜質(zhì)鱗片,節(jié)上生根。分布于我國云南、廣東、廣西及臺灣等地區(qū)。

  良姜含揮發(fā)油0.5%~1.5%,油中主要成分為1,8-桉葉素、桂皮酸甲酯、丁香油酚、蒎烯、蓽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。尚含黃酮類高良姜素、山柰素、山柰酚、槲皮素、異鼠李素等。

  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鎮(zhèn)痛抗炎作用,醚提物只有鎮(zhèn)痛作用,二者均能抗動物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瀉,還能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(xù)時間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;煎劑灌胃能升高犬胃液總酸排出量,興奮兔離體腸管運動,對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腸抑制后的墨汁推進(jìn)率。

2 高良姜的研究與常用藥方

  治卒心腹絞痛如刺,兩脅支滿,煩悶不可忍:高良姜五兩,厚樸二兩,當(dāng)歸、桂心各三兩。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三服,日二。若一服痛止,便停,不須再服,若強人為二服,劣人分三服。(《千金方》高良姜湯)

  養(yǎng)脾溫胃,去冷消痰,大治心脾疼痛,寬胸下氣,進(jìn)美飲食,療一切冷物所傷:良姜(去蘆)、干姜(炮)等分。上為細(xì)末,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食后橘皮湯下。妊娠婦人忌服。(《局方》二姜丸)

  治心脾痛:高良姜、檳榔等分,各炒。上為細(xì)末,米次調(diào)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

  治心口一點痛,乃胃脘有滯或有蟲,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,遂致終身不瘥:高良姜(酒洗七次,焙,研)、香附子(醋洗七次,焙,研)。上二味,須要各焙、各研、各貯。如病因寒而得者,用高良姜二錢,香附末一錢;如病因怒而得者,用高良姜一錢,香附末二錢,如因寒怒兼有者,用高良姜一錢五分,香附末一錢五分,以米飲湯加入婪汁一匙,鹽一撮,為丸服之。(《良方集腋》良附丸)

  治霍亂吐痢腹痛:高良姜,火炙令焦香。每用五兩,打破,以酒一升,煮取三、四沸,頓服。(《備急方》)

  治霍亂嘔吐不止:高良姜(生銼)一味,粗搗篩。每服三錢匕,水一盞,棗一枚(去核),煎至五分,去滓,用水沉冷,頓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冰壺湯)

  治諸寒瘧疾:良姜、白姜各等分。二味火上煅,留性,為末。每服三錢,雄豬膽一個,水一盞,溫和膽汁調(diào)下。(《續(xù)本事方》)

  治風(fēng)牙疼痛,不拘新久,亦治腮頰腫痛:良姜一塊(約二寸),全螞一枚(瓦上焙干)。上為末。以手指點藥,如齒藥用,須擦令熱徹,須臾吐出少涎,以鹽湯漱口。(《百一選方》逡巡散)

  腳氣欲吐(患腳氣病的人,容易發(fā)吐。日常生活,注意早餐多食,午餐少食,晚餐不食,或喝一點豉粥。有發(fā)吐感覺時,立即服藥)。用高良姜一兩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服完。如急切間找不到高良姜,可以母姜一兩代替,清水煎服。療效較差,然亦有效。

  心脾冷痛(按:即胃痛)。用高良姜四兩,切片,分成四份:一兩以陳米半合炒黃,去米;一兩以陳壁土半兩炒黃,去土;一兩以巴豆三十四個炒黃,去豆;一兩以斑蝥三十四個炒黃,去蝥。另取吳茱萸一兩,酒浸一夜后,同高良姜一起再炒,共研為末,以浸吳茱萸的酒調(diào)藥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空心服,姜湯送下。此方名"高良姜丸"。又方:高良姜三錢,五靈脂六錢,共研為末。每服三錢,醋湯調(diào)下。

3 高良姜的鑒別與應(yīng)用

  高良姜:根莖圓柱形,多彎曲,有分枝,長4~9cm,直徑1~1.5cm。表面棕紅色或暗褐色,有細(xì)密縱皺紋及灰棕色波狀環(huán)節(jié),節(jié)間長0.5~1cm,下面有圓形根痕。質(zhì)堅韌,不易折斷,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,纖維性內(nèi)皮層環(huán)較明顯,散有維管束點痕。氣香,味辛辣。

  生姜:根莖呈不規(guī)則塊狀,略扁,具指狀分枝,長4~18cm,厚1~3cm。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,有環(huán)節(jié),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淺黃色,內(nèi)皮層環(huán)紋明顯,維管束散在。氣香特異,味辛辣。

4 食用高良姜的注意事項

  高良姜呈圓柱形,多彎曲,有分枝,長5~225px,直徑1~37.5px。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,有細(xì)密的縱皺紋和灰棕色的波狀環(huán)節(jié),節(jié)間長0.2~25px,一面有圓形的根痕。質(zhì)堅韌,不易折斷,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,纖維性,中柱約占1/3。氣香,味辛辣。

相關(guān)配伍

  1、用于治胃寒脘腹冷痛:與炮姜相須為用,如二姜丸。(《和劑局方》)

  2、用于治療卒心腹絞痛如劇,兩脅支滿,煩悶不可忍:與厚樸、當(dāng)歸、桂心等同用,如高痕姜湯。(《千金方》)

  高良姜的食用禁忌:陰虛有熱者禁服

  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胃火作嘔,傷暑霍亂,火熱注瀉,心虛作痛,法咸忌之。"

5 高良姜的種植技術(shù)

  高良姜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實,又名良姜、小良姜、海良姜等。具有溫胃散寒、消食止痛的功效。高良姜野生于熱帶、亞熱帶的緩坡草地或低山丘陵的灌木叢中。主要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臺灣等地。

  高良姜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(huán)境,耐干旱,怕澇浸。在主產(chǎn)區(qū)廣東省徐聞縣,年平均氣溫23.3℃,年降雨量為 l100-1803毫米,生長良好,不適應(yīng)強光照,要求一定的蔭蔽條件。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以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(zhì)的紅壤或砂壤土為佳。

  宜選排灌方便、土壤肥沃疏松的坡地或緩坡地進(jìn)行種植。也可在防護(hù)林下,或果木林下種植。秋冬翻耕,整地起畦,畦寬1.2米,每畝施入2000-2500千克的腐熟農(nóng)家肥作基肥。

  種子繁殖 :隨采隨播,一般在秋季,8-9月上旬為好。在整好的苗床上,以10厘米的行距開淺溝條播,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在溝內(nèi),覆土后蓋草,澆水保濕。約20天后種子發(fā)芽。一般育苗需半年后才可種植。

  根莖繁殖 :選l-2年生粗壯、帶5-6個芽、無病蟲害、較肥碩的嫩根狀莖,高良差有兩個栽培種,產(chǎn)區(qū)多用“牛姜”作種,剪成長約15厘米的小段,每段2-3節(jié)。春秋兩季繁殖。在整好的土地上,按株行距30厘米x25厘米開穴種植,每穴種2段,覆土后稍壓實,澆定根水。每畝用根莖約80千克。

6 高良姜功效與作用

  高良姜主治溫胃,祛風(fēng),散寒,行氣,止痛。治脾胃中寒,脘腹冷痛,嘔吐泄瀉,噎脯反胃,食滯,瘴瘧,冷癖。

  《別錄》:"主暴冷、胃中冷逆、霍亂腹痛。"

  《藥性論》:"治腰內(nèi)久冷,胃氣逆、嘔吐。治風(fēng),破氣,腹冷氣痛;去風(fēng)冷痹弱,療下氣冷逆沖心,腹痛,吐瀉。"

  《本草拾遺》:"下氣,益聲。煮作飲服之,止痢及霍亂。"

  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轉(zhuǎn)筋瀉痢,反胃嘔食,消宿食。"

 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治忽心中惡,口吐清水者,取根如骰子塊,含之咽津,逡巡即瘥;若(口中)臭亦含咽,更加草豆蔻同為末,煎湯常飲之佳。"

  《珍珠囊》:"溫通脾胃。"

  《滇南本草》:"治胃氣疼,肚腹疼痛。"

  《綱目》:"健脾胃,寬噎膈,破冷癬,除瘴瘧。"

  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去白睛翳膜,補肺氣,益脾胃,理元氣。"

  《本草求原》:"治腳氣欲吐,目卒赤,頭痛,風(fēng)冷痹痛。"

7 高良姜簡介

  高良姜,中藥名。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。夏末秋初采挖,除去須根和殘留的鱗片,洗凈,切段,曬干。

  本品呈圓柱形,多彎曲,有分枝,長5~225px,直徑1~37.5px。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,有細(xì)密的縱皺紋和灰棕色的波狀環(huán)節(jié),節(jié)間長0.2~25px,一面有圓形的根痕。質(zhì)堅韌,不易折斷,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,纖維性,中柱約占1/3。氣香,味辛辣。

  1、《本草匯言》:高良姜,祛寒濕、溫脾胃之要藥也。

  2、《本草綱目》:健脾胃,寬噎膈,破冷癖,除瘴瘧。

  3、《本草求真》:良姜,同姜、附則能入胃散寒;同香附則能除寒祛郁。若傷暑泄瀉,實熱腹痛切忌。此雖與干姜性同,但干姜經(jīng)炮經(jīng)制,則能以去內(nèi)寒,此則辛散之極,故能以辟外寒之氣也。

© 轉(zhuǎn)乾企業(yè)管理-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 | 黔ICP備2023009682號

免責(zé)聲明:本站內(nèi)容僅用于學(xué)習(xí)參考,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內(nèi)容侵權(quán)與違規(guī),請聯(lián)系我們進(jìn)行刪除,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處理。聯(lián)系郵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換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