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> 百科知識 > 國語注音符號

國語注音符號

時間:2024-11-29 20:12:54 瀏覽量:

漢語注音符號(Chinese zhuyin),簡稱注音符號,又稱注音字母,是為漢語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。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,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(tǒng)一會制定,1918年北洋***教育部正式頒行。注音符號取代了中國一千多年來用的“反切”的注音方法。

注音符號原共39個,排列照“三十六字母”順序以“ㄍㄎ”開頭,1920年改訂順序,增加一個“ㄜ”共計達40個。注音初期以讀音統(tǒng)一會所定字音為準,故有“?(萬)v、?(兀)ng、?(廣)gn”三個符號,后改以北京音為準,“?(萬)、?(兀)、?(廣)”只作注方言之用,仍使用的有37個(聲母21個,韻母16個)。 1930年中華民國***將注音字母改稱為“注音符號”,正式的稱呼是“第一式”。

相對于拼音來說,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。在中國臺灣地區(qū),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,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。在生活實用上,注音符號也用在標注生字的拼音,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。

TAG: zhuyin

© 轉乾企業(yè)管理-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所有 | 黔ICP備2023009682號

免責聲明:本站內容僅用于學習參考,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,如內容侵權與違規(guī),請聯(lián)系我們進行刪除,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處理。聯(lián)系郵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換成@)